上一页|1|
/1页

主题:向福特学学如何面对用工荒?

发表于2011-02-12

每年的春节前后真的是很多企业的年关,面对愈演愈烈的用工荒,这个关正在变得越来越难过。为了留住工人、吸引工人,不少企业挖空心思,使足招数,包飞机送员工过年的有之,让员工带着招工任务回家的有之。昨天,有媒体报道称一家知名企业的子公司日前发通知,除公司规定放假的7天外,春节前后请假时的工资按日工资的3倍扣。当事公司表示,都是被订单和“用工荒”逼出来的。

有订单是好事,订单有了干活的人没了却是一种悲剧。这样的悲剧正在频频发生。有一个香港企业家感叹,过完年后广东有30%的港资企业开不了工,因为工人招不到。诸如此类的悲剧都有同一个脚本:用工荒。用工一荒,企业老板就慌了,甚至出现了请假要扣工人三倍工资这样明显违反劳动法的雷人之事。其实用工荒是个伪命题,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劳动力丰富得很,怎么会荒呢?所谓的荒都是有前提的,就是说在现有的报酬标准面前,出现了用工荒。企业给出的工资待遇缺乏吸引力,在这条工资线上,劳动力的就业意愿不强烈,出现了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现象。很多人检点一年打工所得,刨去不菲的城市生活成本,所余无几,还要承受与家人长久分别的痛苦,索性回家以后就不出来了。试问,月工资2000元招不到人,月工资4000元呢,6000元呢?在这样的工资线上,劳动力还会缺吗?恐怕都排着长队要进入能提供如此“高薪”的企业。可问题就在于此,对很多企业来说,本来利润就菲薄,开出这样的工资倒不如直接关门算了。

但是并不意味着企业就没有给工人涨工资的空间。有时候涨表面上看起来增加了成本,但却是一种有效率的行为。有责任感的企业不应该只是满足符合法定的工资底线,而应如美国的汽车大佬亨利福特,所言“正当的工资不是一个人愿意获得的最低数额,而是劳动力的购买者能够支持的最高工资数。” 1914年福特汽车公司开始向其工人支付每天5美元的工资。由于当时流行的工资在每天2-3美元之间,所以福特的工资远远高于均衡水平。求职者在福特汽车工厂外排起了长队,希望获得这样的工作机会。当时美国的汽车制造业都认为福特发疯了。但是事实恰恰相反,正如福特后来所写的:“为每天8小时支付5美元是我们所做出的最好的减少成本的事之一”,高工资使福特的工人摆脱了惰性和生活中的阻力,工人变得更守纪律、更加忠诚、更有效率,旷工率减少了75%,福特公司在1920年代也成为全美及全世界最大的汽车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得到了高工资后,在福特的工人们身上发生了许多明显而有趣的变化。那些每天负责把午饭送到厂里的工人的妻子们最开始是用一块布包着头,后来戴起帽子,慢慢地,衣服也跟着漂亮起来了。而那些工人们的装束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用手巾围在脖子上,而是戴上了领子。每个星期天,一些工人和妻子儿女还常常出去游玩。以至于当时《底特律新闻报》上登载了一幅漫画:一名福特工人身着皮夹克,衣袋里露出钞票,眼睛盯着标有“高档商品”字样的货架。这样的场景十分动人,如果能复制到我们现在的打工者身上那又是何等美妙。

面对用工荒,需要学会的不是扣工资,而是加工资。作为劳动力的购买者,当我们的企业给出它所能支持的最高工资或者次高工资,让劳动者有尊严有体面地生活时,它还需要忧心忡忡地盯着工人返乡的背影,暗自嘀咕:明年你还会来吗?至于如何转变增长方式,让产业转型升级,让有能力这样做的企业越来越多,则是政府需要深思的课题了。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