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2|下一页
/2页

主题:货币政策改革的三大难题

发表于2012-12-17

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从妨碍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硬骨头起码有户籍政策、土地制度、限购政策、国企垄断及货币政策等等

发表于2012-12-17

近来所谓“宽财政、稳货币”的舆论导向很容易让人理解为新一届领导人并不打算对现有货币政策体制大动干戈。果真如此,将是大错特错。

发表于2012-12-17

总体说来,鉴于货币政策事关流动性这一与人口并驾齐驱的经济资源,加上有着无与伦比的广泛公共性,所以,任何有关经济体制的改革都无法绕过货币政策。这也使得那种维持现有货币政策即可实现中国经济战略性突破的想法变得十分幼稚

发表于2012-12-17

概括地讲,现有货币政策体制存在三大问题,同时也是要想对现有货币政策体制进行改革而必须面对的三大难题。

发表于2012-12-17

首先是独立性。按照教科书上的说法,一提到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人们会立即联想到财政与银行的关系,由此落脚到央行是否能够独立于财政来制定并执行货币政策。尽管这本身并没有错,但依然是幼稚的书呆子思维。想想看,当人们知道央行资产负债表中近80%的资产是外国发行的货币,并将其中的一半以上购买了外国债权,由此也将对外主权级债权放大了一点五倍,甚至将为数不多的黄金储备交给他国掌管并且连现场检查都被人拒绝的时候,还能相信其独立性吗?

发表于2012-12-17

很明显,中国自贸易增长出现流动性急剧扩张之后,不假思索地在货币政策上选择了日本及德国模式,形式上不断堆积对主要货币发行国尤其是美国的债权,本质则是将美国作为战略伙伴并试图从中分一杯羹。有人说,这是冷战结束后的国际政治所决定的。然而,冷战虽然结束,但发达国家的军事同盟关系一天也没有弱化。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针对中国崛起的军事同盟关系正在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

发表于2012-12-17

因债权过度集中于外国而丧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其实还是一个很羸弱的说法,只是顾及了储备货币长期贬值风险以及因过度储备而倍受制肘的国内货币政策。不可否认,随着中国快速步入世界头号经济体,并将在此之后继续领跑世界经济,军事对峙关系的不断升级是不可避免的。一旦开战,过度持有外国债权并因此处于附属地位的央行将被斥为国家利益的内部敌人。由于美国向来有冻结敌对国在美主权财产的做法,这种担心不是多余的。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外国在华资产大都属于非主权性质的私人财产,中国很难以牙还牙地采取相应的反制措施。

发表于2012-12-17

其次是过度储备。过度储备的问题远比独立性问题更为复杂。在许多经济学家热衷于讨论国内货币超发问题的时候,即忽视了货币占用从消费品到资本品演变以至于货币供应不得不快于GDP的事实,也忽视了开发过程中的过度土地储备问题,当然还忽视了央行的过度储备问题。

发表于2012-12-17

我们已经知道,一国货币占用的轨迹通常是沿着消费品货币化、资本品货币化以及衍生品货币化这三个阶段发展的。当中国的家庭在走出了对吃饱穿暖的追求后,越来越多的的收入开始被用于满足住房等资本品需求。这就决定了货币超发是不可避免的。

发表于2012-12-17

不过,有关货币超发合理性的议论不能成为掩盖其中过度超发的理由。当地方政府大量持有待开发以及在开发的土地储备,当房企的施工面积6倍于竣工面积,加上大量的工业用地处于闲置状态,土地的过度储备问题便一目了然。应当说,一些经济学家所说的债务扩张与土地的过度储备有密切关系。由此而来的问题是,超发的货币沉淀于过度的土地储备,阻碍了经济增长,以至于形成低下的货币效率,并反过来加剧了货币超发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土地货币化过程中的过度储备问题之所以不断加剧,是过度抑制楼市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实施的限购政策导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土地的过度储备严重扭曲了楼市的供求关系,以至于房价不降反涨,以至于政府降房价的努力流于形式且付诸东流。

上一页|1|2|下一页
/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