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2011,宏观调控将在改善中加强

发表于2010-12-13
2011,宏观调控将在改善中加强

    2010年的调控犹如“乱枪扫射”,打准的不多,误伤的不少。老百姓看的见的是,神州上下,“”称霸,房价坚挺,需求被压。从总理、部长到、百姓,无不对高房价这个“金刚不坏之身”难以撼动,感到诸多的无奈。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11月30日胡锦涛总书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再次强调:“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从高层多次发出的强烈信号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两点:一是2011年宏观调控仍将继续加强;二是切实改善宏观调控。加强宏观调控自不必说,改善宏观调控的新提法就应引起我们的格外关注。事实也表明,调控不尽人意,改善势在必行。“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可以预料,2011宏观调控必将会在加强中改善,在改善中加强,带上瞄准境,打击更精确。

    如何改善宏观调控,是摆在“有关部门”和、学者们面前的一道新课题,也是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的一个关键。草民不才,先来抛砖引玉。

    一、目标明确,措施得力。有关部门不妨进一步重申调控目标和预期,不能模糊不清,更不能让大家“跟着感觉走”。要改变一味打压,实行遏扶并举,即既要遏制住房价过快上涨,又要通过帮扶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因为一个产销两旺的房地产市场,不仅是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提高百姓收入,增加就业和为调整经济结构提供动力的重要保证。所以,遏制住房价过快上涨,就大有不必谈暖色变。

    二、重新评估,有的放矢。“有关部门”需要静下心来对调控政策重新评估,需要的继续保留,不需要的立即废除,是对那些匪夷所思的政策要坚决予以“强拆”。今后新政策出台前,应先问计于民,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做到有的放矢,切合实际,以避免闭门造车、主观臆断。“十八般武艺都试了”,并非是官员的勤政,而是百姓的悲哀。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关键在于立足长远,加快立法,才是长久之计。

    三、权为民用,惠及百姓。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我们所作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可见,人民群众是否得到实惠,是检验调控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也是政策出台的指导思想和出发点。可我们的一些智囊、,欧美的藏富于民没学到,掏百姓腰包的主意却一个接着一个。如此顾此失彼偏离目标,一个劲地朝老百姓的疼处捅,调控的成效又从何谈起?

    四、敬畏市场,慎用权力。热衷于干预似乎成了“有关部门”的思维定势,一遇难题,首先想到的不是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而是如何“发号施令”。可见,官员们力戒急功近利和心浮气躁,切实补好“敬畏市场,慎用权力”这一课,很有必要。权力过度使用,只会得不偿失。切实做到“买的起房屋的让市场解决,买不起房屋的由政府来保障”,才能做到既遵循市场规律,又能获得群众拥护。当然,我不是说手段不能使用,而是说要敬畏市场,准确把握好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定位,市场的事情让市场调节,不到万不得己决不轻易“亮剑”。事实上,政府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做好该做的,不做不该做的。如果政府该做的事情没有做好,不该做的事情却积极,就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五、勇于自责,正本清源。自身不正,何以正人?有效遏制高房价要求有关部门从自身做起,针对土地财政、土地垄断、天价“面粉”、保障缺失、供求失衡、捂地囤地等诱发高房价的源头,敢于自责勇于自纠,拿出“刮骨疗伤”的整饬勇气,切实整治不留情面。是当前要切实遏制部分城市地价过快上涨,不能缩手缩脚投鼠忌器。

    六、身先士卒,不做尾巴。古人云:“当敌勇敢,常为士卒先。”我们正处在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年代,也是各种矛盾集中多发时期。各级官员既要正确引导民意当好群众的带头人,也不能人云亦云做群众的尾巴。要正确分清什么是真正的“民怨”,什么是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能混淆概念,意气用事,这样才能抓住主要矛盾,避免头疼医头甚至头疼医脚;才能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

    当然,改善宏观调控还需各方协同作战。最关键的有两点:一是提高收入,让群众更多地分享改革的成果而不是共享持续的通胀;二是草民确信,反腐斗争,一抓就灵。针对“房地产领域是腐败高发领域”的特征,掀起一场房地产领域专项反腐风暴,必定能有效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改善是为了加强,加强是改善的目的。多一些爱心,少一些折腾,是民心所向。2011,宏观调控如何在改善中加强,也许是考验政府和官员们能力和良心的一个重要看点。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