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评论:房地产真走向十字路口了吗

发表于2011-08-26

2003年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遭遇多少次政策调控了?如果真要统计各部门出台的形形色色的政策,恐怕还真统计不清楚。但是,有一个事实不容否认,那就是房价一直在涨。2003年,京西五环内鲁谷地区的房价大概每平方米4000元,今年最高的时候,价格达到了每平方米将近3万元。北京各区域房价的涨幅大抵如此,有些区域甚至还要高。全国很多城市,和北京的涨幅大抵也不会相差多少。

那么,是不是说房地产调控就没有起作用呢?也不是。为什么今年以来,包括北京在内的很多被限购的城市,房价停涨了呢,我想正是因为采取了限购、限价、限贷这几项真正起作用的调控措施。应该说,过去多少年采取的很多措施,都不及这“三限”叠加的效果来得好。如果没有这些直接的干预措施,在当前通货膨胀的背景下,供需仍不平衡,很难想象房价不涨。

发表于2011-08-26

与之形成对照的是,诸如合生创展、中海、龙湖等,这种或手握优质地块、资产,土地规模或货量适度,或业态配比相对多元的开发商,在这种限购背景下,日子也许会过得并不差,在前述类型开发商焦头烂额时,择机出手,也许将迎来新的增长机遇。

在中国可预见的漫长的城镇化过程中,房地产注定是一个长期的焦点。只要有供需的矛盾存在,调控就难以避免。只要你立志要干房地产开发几十年,就难以逃避调控周期。一旦你的资产价值管理与调控周期相悖,遭遇波折,就难以避免。文无定法,也许并不存在一种一劳永逸、战无不胜的地产模式,关键在于你要踩准调控的乐点,做好你的资产价值管理,如何在数量、效益和安全之间找到平衡。大道理其实谁都明白,关键是面对诱惑时,能不能把持住。当年孙宏斌的顺驰,并不是败于调控,以及市场不好,正是兵败于没有合理配置资源,片面追求数量,忽视了资金链条的安全。相对于当年顺驰的棋局,今天某些开发商的战线要长得多,甚至脆弱得多,市场的窘态如果持续较长时间,风险并不比顺驰小。所以,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根据宏观政策趋势和市场的变化而变革,应成为永远不变的主题。我所熟悉的开发商合生创展,早在1998年就领先同行,在香港上市;2001年开始全国布局;2004年销售额率先过百亿元;近年来,当地产宏观调控愈演愈烈,众多开发企业开始拼规模的时候,它则提出向内涵集约型增长转型。也许从规模上讲,合生算不得行业翘楚,但是,若论资产价值管理、可持续发展,无疑领先同侪。很多年前,万科王石就说过一句话:“万科不是地产航母,合生创展才是中国房地产界真正的航空母舰。”也许王石的真实意思是,并不是说航空母舰的规模有多大,而是它内部的资源配置。合生的例子并不是孤案,中海、龙湖的骨子里,都有着相似的成长基因。观察地产企业,不要被它表面风光的销售额所迷惑。

发表于2011-08-26
因此,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即使面临宏观调控,房地产并没有真正走向所谓十字路口,相信房地产市场化的道路不会被阻塞。需求就摆在那里,就看你能否抓住。适应变革,领会冯仑说过的一句话——“调控就是让地产商学会过日子”,做好你自己,前路还很光明;不适应变革,只会过好日子,不会过正常日子,不看前路,只知道埋头走路,碰得头破血流,那也不稀奇。
上一页|1|
/1页